三是档案查借工作可控。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,查借阅采用计算机管理,操作方便,可以自动产生催还记录,对过期不还的借阅者进行有效的催还。四是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。实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,部门管理员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,不再是目录的打字员和档案的保管员,可以更好地从事档案的收集和编研工作,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。五是有效的提供服务。档案管理的信息化,科技人员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查阅档案资料,提高了工作效率;同时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更便于科技人员的二次利用和开发,提高了研究院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,使档案管理的职能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,而是公司内部的信息中心。
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、档案信息资源建设、标准规范建设、应用系统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。
1.基础设施建设
主要包括计算机、交换机、路由器、服务器、存储器,以及操作系统、数据库管理系统、信息系统等,其核心是计算机网络。只有建设先进的计算机网络,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。计算机网络按照网络连接的距离可分为局域网、广域网和互联网等三种类型。
2.档案信息资源建设
主要包括两大方面,一是现有馆藏档案(包括纸质档案、缩微胶片的景像、录音档案和录像档案等)的数字化;二是收集和接收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,然后集成到统一的档案数据库中。
5.人才队伍建设
这是档案信息化的成功之本。要始终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位,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培训。档案人员要边学边实践,不断提案信息化管理水平,正确处理好“路、车、货、交通规则和驾驶员”的关系。“路”,是计算机网络,“车”是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,“货”是档案数据库,“交通规则”是标准规范,“驾驶员”是现代信息技术人员。有路无车不行;有了路和车,没有货不行;路修得再好,车再先进,没有的驾驶员,仍是行不通的。因此,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,并坚持把档案数据库作为核心要素来抓。